宣纸产业高水平发展研究

来源:乐虎直播    发布时间:2025-04-15 15:15:28

  二十大报告中精确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2023年4月20日,韩俊书记在中国宣纸文化园调研时指出,宣纸不仅是宣城的文化符号,也是安徽的独特文化符号,要深入挖掘宣纸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把老祖宗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宣城市委书记李中在泾县调研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时,再次就宣纸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指示。

  省市领导的格外的重视,为我们推进宣纸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试图通过以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宣纸文化园景区、中国宣纸小镇项目及相关宣纸制造企业为主要调研对象,试对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如何融合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引领整个宣纸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探讨。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创始于1951年的泾县宣纸联营处,至今,现有员工852人,占地面积3平方千米,宣纸产能500吨左右,占宣纸行业产量80%左右,是全国最大的文房四宝生产企业、手工造纸领袖企业、人类非遗“宣纸传统制作技艺”项目申报单位和保护与传承的代表性单位,文旅部认定的全国最具影响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七度入选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华老字号、全国首批研学游示范基地、全国工业遗产等称号。培养了2名大国工匠、2名全国劳模、4名中国宣纸大师,国家级非遗传人1人、省级非遗传人6人,“江淮名家领军人才”2名,工匠精神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一)拥有知识产权、行业领军地位。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宣纸、书画纸标准起草单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制定了宣纸邮票纸(Q/T4993-2016)、古法技艺宣纸(QB/T4994-2016、宣纸用燎草(QB/T4995-2016)等3项行业标准,建成了安徽省宣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安徽省工业设计中心等三个省级中心。截止至2022年底,共申报国家专利148项(其中发明创造国家专利70项、实用新型67项、外观设计11项),国内注册商标21项,已获国家软件著作权6项。建成了万亩青檀林抚育基地、100万斤自主燎草加工基地,建成了青檀皮集中蒸煮和黑液提取综合利用项目,实施了产能提升技改项目。自2017年以来新推出了约200款文旅文创产品,宣纸记事本、一日一诗、手工纸伞、宣纸书灯、团扇折扇等深受市场欢迎的产品,现共有七大类1200多种。

  (二)聚焦文旅融合,丰富发展业态。近年来宣纸文化旅游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公司投资1亿多元兴建的人类非遗传习基地——中国宣纸文化园和博物馆,被列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全国首批研学游示范基地,截至2023年8月底,接待游客18.6万人,比2019年同期增长51%,其中研学6.08万人,增长60%。

  2021年深度挖掘新四军扶持宣纸恢复生产、党和国家支持宣纸发展的生动历史,在泾县云岭镇罗里村设立新四军宣纸生产合作社暨红星宣纸生产技艺体验园,开展宣纸知识、微党课、大国工匠现场教学,实现革命经典文化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教育的完美结合。为进一步弘扬宣纸文化,宣纸文化园将与泾县人民政府投资新建的宣纸小镇统筹建设规划和产业化运营,努力打造成“宣纸圣地、文创高地、艺术宝地、旅游胜地”,成为宣纸产业聚集转化升级、业态模式跨界互动融合、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坚持内引外联,扩大文化影响。发挥宣纸行业龙头带动作用,以纸为媒,以宣纸博物馆、红星美术馆为平台,致力于走出去、引进来,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等艺术机构加强交流合作,建设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创作写生基地,努力将企业和泾县打造成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交流的平台,打造成书画艺术家创作写生的目的地,为书画家服务,为全县旅游发展服务。成功承办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年度工作会议和艺术教学培训班,举办了1—4届“泾上丹青”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和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巡展等重大文化交流品牌活动,在全国八大著名美术学院设立了“红星宣纸”奖学金。

  近年来,逐步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探索建设区域宣纸文化体验中心,建设微缩版的“宣纸技艺园”和“宣纸博物馆”,为区域内大中小学生研学、书画爱好者体验宣纸技艺和宣纸文创产品开发打造体验交流和创作实践平台,2018年在北京建成了红星宣纸文化体验中心,2021年在上海建成了红星品牌店,在上海白茅岭农场学校开设宣纸体验工坊。2023年3月,首次以政府名义组团,参加第50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暨第13届全国中小学生书画用品博览会,打造了近2000平方米的特色展示专区,58家宣纸、书画纸及其延伸产品、宣笔、墨等企业参展。

  (一)市场低迷创新不够。近年来,由于宏观市场的变化,文化市场秩序的逐步规范发展和有效整治,全国艺术品交易市场趋冷,当代优秀书画作品缺失原有的价格激励机制,市场交易极度不景气,相应的中国文房四宝市场严重衰退,进入到深层低迷。2020年开始的疫情更是将艺术交易市场打入低谷,书画展览、艺术教学交流、创作大赛无法正常开展,全国文房四宝市场不能正常开放,人流客流少,销售状况大幅度急剧下降。大量的宣纸书画纸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普遍面临着保运转、保生存、保市场的经营形势。

  2020—2022年受疫情影响,宣纸文化旅游接待人数及旅游收入急剧下降。加之宣纸企业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够,宣纸及周边产品转型升级、迭代更新不够,“跳出宣纸”发展思维不宽,未向艺术用纸、生活用纸等领域多元化发展,海外市场未充分拓展,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二)经营管理人才匮乏。70年的手工企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主要是技艺传承,转型发展的知识型人才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员工852名,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有34名,高学历人才比重只占约0.04%。2012年以来,我们也招录了78名大学生,但因公司地处偏僻的山区,留下来的只有22名,市场营销、品牌运营、设计开发人才招不进来,严重影响市场开拓、品牌提升。

  (三)无序竞争缺乏整合。市场正气树立不够,打假工作力度不够,没有及时开展专业化整合。以书画纸、尤其所谓的“机宣”冒充“正宗”宣纸的现象普遍存在,“红星”商标和企业名称侵权案件屡有发生。外省一些书画纸企业的产品标贴地理标志产品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现象较为普遍,书画纸冒充安徽泾县宣纸,这些现象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影响了宣纸和“红星”品牌声誉。宣纸书画纸没有错位发展、高质量发展,宣纸和“红星”品牌效益未能显现,龙头、支撑、柱石作用未充分发挥,与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极不相称。

  (四)整体性保护不足。长期以来偏重于宣纸制作技艺的保护,忽略了宣纸文化的整体性保护,如宣纸生产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存续的社会环境,各级历史文物、历史建筑、物件、遗址、遗迹、文化空间,以及与宣纸制作技艺相关的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单一。

  (一)以“355”为目标壮大企业。中国宣纸股份公司应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顶层设计下,遵照“企业敢干”的指示精神,按照省领导在技艺传承、产业发展、文创设计、文旅提品、品牌打造等方面的要求,立足大格局、进行大改革、谋求大突破,在体制上、机制上、资本构成上、市场开拓上敢于突破,充分挖掘、“跳出宣纸”、“跳出乌溪”,延伸纸产业,发展艺术用纸、生活用纸、文房四宝、文旅产业,通过上市撬动集团发展,争取成为人类非遗项目第一个上市企业。

  (二)整合产业、规范市场秩序。做大做强做优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构建“红星”全产业链体系,真正发挥行业龙头引领作用,发挥“宣纸”和“红星”品牌优势和资产价值,整合全县宣纸、书画纸、机宣生产和经营,分类产品档次,合理资源配置,规范市场秩序,着力开拓高档宣纸、基本书画用纸、文创文旅“三大市场”,着力推动宣纸做精做细+文化内涵、书画纸做大做强+品牌制胜,不断强化泾县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开路先锋地位。利用目前较为成熟的网络技术,建立县内手工纸行业信息平台和建立包括网络销售、分类信息推广和网络宣传为一体的电子商务营销系统,成立专业宣纸销售公司统一销售、统一渠道、统一品牌产品,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各类客户需求。

  (三)持续推进以宣纸为主题的文旅融合。以打造高知名度特色鲜明的宣纸旅游景点为重点,加快推进以宣纸文化园为核心的宣纸特色小镇和小岭宣纸源头探秘旅游建设,持续培育宣纸文化研学、休闲体验、探秘寻踪“三大旅游业”,积极融入当地旅游生态,丰富业态,充实体验环节,推进二次消费,做大做强做精产业链,积极融入江浙沪,加强对宣纸历史文物和古迹的保护开发,打造以“研学、体验、探秘”为特征的旅游新高地,融入全域旅游规划,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宣纸产业高质量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强调文化自信自强的背景下,遵照“企业敢干”的指示精神,用新发展理念将宣纸这一民族瑰宝发扬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