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日前印发《关于开展2024年度山东省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认定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了本年度培育工作的重点支持领域:聚焦建设山东“6997”现代化工业体系。
对此,受访专家觉得,本年度相关培育工作可谓与时俱进,重点支持领域适时增加了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随着培育工作的进行,未来山东相关产业将会受新一批瞪羚、独角兽企业的引领,成为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先锋。
根据《通知》,本年度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将聚焦建设山东“6997”现代化工业体系,优选一批优秀高成长企业认定为省级瞪羚、独角兽企业。
所谓“6997”,是指6大传统产业(冶金、石化、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领域)、9大优势产业(高端化工、汽车、智能家电、工业母机、轨道交通、海工装备、农机装备、高端铝材、现代食品领域)、9大新兴起的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绿色环保、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安全应急装备、磁悬浮领域)和7大未来产业(元宇宙、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未来网络、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深海空天领域)。
在此前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关于加快打造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将通过加快构建“6997”现代化工业体系,切实立起新型工业化“四梁八柱”,以更有力的举措助力现代化强省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贡献工业力量。
经济导报记者发现,上述“新兴起的产业与未来产业”的表述,曾以“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的方式,首次出现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而在随后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中,新兴起的产业与未来产业则被细化为更为具体的8个和9个领域,已经很接近山东“6997”的相关表述了。
一位从事山东现代化工业研究的学者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山东省对于瞪羚、独角兽企业的培育认定注重吸纳新思路,而且新兴起的产业与未来产业从被提出到落地在《通知》中,不过9个多月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对重点支持领域的细化。此前关于年度重点支持领域的表述,划定范围很宽泛,如在2021年就有‘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专注于细分市场’的表述;《通知》则直接细化到‘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这样的具体领域,如此一来,无论是企业的申报还是主管部门的认定,抑或未来的培育工作都将更加有的放矢。”上述学者表示。
据了解,山东省瞪羚、独角兽企业填报系统企业申报窗口将于9月13日至9月30日开放,合乎条件的企业即可登录系统填报信息,然后按各市、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具体要求提交相关申报材料;各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则负责对公司进行初审核实,提出推荐意见,并于10月12日前完成推荐。
山东是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开展瞪羚企业培育认定的省份。2017年以来,山东先后在《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十条意见》《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建议》等文件中提出瞪羚企业培育相关任务、具体措施,培育瞪羚企业慢慢的变成为各地政府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2020年9月印发的《山东省瞪羚、独角兽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则进一步规范了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认定。
经济导报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截至目前,山东累计培育七批次省级瞪羚企业2423家,经过复审有效期内的2232家;独角兽企业27家。瞪羚公司数前三位的市分别是济南市515家、青岛市321家、烟台市234家;所属行业前三位的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分别占比32.3%、23%和20.5%。据统计,全省有效期内瞪羚企业近两年营收平均复合增长率达60.9%,近两年研发投入强度达9.6%。
按照《山东省制造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山东每年将新培育瞪羚企业400家、独角兽企业3家左右。
“山东对于瞪羚、独角兽企业的培育一直与时俱进。从2020开始的工业强基,到2022年的工业‘五基’领域,2023年则升级为工业‘六基’,这说明在工业强基方面,山东一直在以瞪羚、独角兽企业为抓手,并逐渐完备、丰富内涵。”上述受访学者表示。
经济导报记者发现,《通知》中像工业强基这样逐渐完备的表述还有很多,如2021年的重点支持对象有“产业链关键环节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到了2022年,则是“围绕重点产业链开展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攻关企业”;2023年又成了“省11条标志性产业链强链补链等企业”。
事实上,作为全国工业门类最齐全、基础最雄厚、结构最完善、配套最完备的省份之一,山东在全国率先创新实施融链固链行动,促进了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同时,全国其他省份也纷纷效仿,山东的产业链建设一时间成为先进典型。
“此前,山东对瞪羚、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及融链固链行动是符合当时山东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需求的。”该学者如是说,“而现在,对于‘6997’领域的重点支持,同样也代表了未来山东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的方向。”